天生敏感的人是不可能刻意把自己变迟钝的,强的感知能力并不是坏事,但是随之而来的过度解读容易内耗。于是这些年我都在训练自己快速get it (the impact) over with. 首先观察自己的感知对自己带来的情绪变化。其次学会“课题分离”,他人的行为话语及其他…都是他人的问题,我不必去管他的因果或对错。 我的情绪才是我的问题,我只focus 此刻我可以做什么分散我的注意力。例如,和信任的朋友打个电话,但不必提及目前的困境,相约下次活动,记录自己的想法,画画,出去散步,跟猫玩,看书,吃个零食,etc,此刻想做的就去做。
最有效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此刻的想法,等同于把情绪理了一遍,找出与之相关的unmet needs, release and let go. 这也是2013年开始记录所思所想的原因,当时觉得自己的情绪必须在这刻找到一个出口或空间安放。
于是写下文字,如同给我素未谋面的better-half写下了信诉说,虽然从未寄出。也如同字入水中,情绪随之成,住,坏,空 (成立,持续,破坏,变化)。我不知道这个better-half 在哪里。 A总说会遇见的,而我没有期待,我更想遇见更好的自己,这是此生的课题。
~~
R问我一些事情的误解和歪曲,何不解释制止纠正?一是没有及时的场合和机会;二是有机会的时候事情已经在心里淡化也不想再说了。除非非常重要,不然没有什么需要强行解释的。 如果需要用我来做借口和理由,让他人自圆其说,如果也有人相信,难道我要一个一个去说明吗?岂不是此地无银?我信奉活在缘份里,而非刻意去维系所谓的关系。 缘聚缘散,云卷云舒,都是正常的无常。
~~
Sammy 喜欢在我旁边的窗台上休息陪我工作,包包有时陪着他,如果我关上Office door,Sammy会自行打开进来,不喜欢我关门。Emma 则在身后悉悉嗦嗦地玩各种玩具。 猫有期限。也许能够在身边停留10-15年。我会忘记计算剩下的日子,一天一天,时间如此迅疾。如果人能够明白自己与人/事物共同存在的期限所在,会更加珍惜吗?我因此而对猫猫们充满宠溺。人总是会更钟爱占有期限不长久的东西。
~~
感觉AI 的到来会进一步疏远人与人的relationship,减低信任度,所有的图文并茂都可以是无中生有。 所谓有图有真相就只是一个笑话了。 我特别相信先人的智慧,他们说“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”,才也是财。 人都只能共苦,而不会同甘。人性本自私。
2023-3-28